中国消费者报报道(记者 孙燕明)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社区的张奶奶今年82岁,16年前患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,这几年身体越来越差,双腿已经不能动弹,吃饭、大小便、洗漱都在床上,精神状态极差。张奶奶抱怨说:我已经4年没下地了,也想到外边看看风景,可是动不了呀!
像张奶奶这样即便有人力辅助也行动困难的失能老年人,只要使用适老辅具就可以实现离床、上床、乘坐轮椅、如厕、洗浴等场所的移位,完全可以确保人身安全,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与护理风险,并维护老年人的尊严,同时减缓失能过程。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高级辅助器具康复工程师、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常务理事罗椅民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适用人群实际配置率不到10%
适老辅具可分为环境辅助类、护理辅助类、移位辅助类、移动辅助类、自我辅助类、沟通辅助类,具体包括升降移位车、矫形器、个人移动辅助器具、助听器、电子助视器、轮椅、拐杖、助力筷子、弯把勺、吸盘碗、穿衣辅助器、穿袜器、系扣器、智能座便器等各种产品,凡是能够改善和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器具都属于适老辅具。
孙燕明 摄
据罗椅民介绍,伴随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,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.49亿人,失能与部分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多万人,对适老辅具的需求极为迫切。同时,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500万人。但是,我国失能与部分失能老年人、残疾人康复辅具实际配置率不到10%。
他同时强调,适老辅具具有代偿、补偿、改善、提高人体功能的作用,可以辅助预防残疾,是老年人、残障人士、伤病人士等功能障碍人群高度依赖的器具。在养老护理过程中,适老辅具和适老辅助技术是辅助老年人克服行动、听力、视力、智力、吞咽等功能障碍,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。
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陶立群认为,每位老年功能障碍者的个体特征不同,现存的功能能力不同,康复目标不同,就需要不同的辅具产品,有些可以采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改装,有些则必须定做。使用辅具应最大限度保持和利用高龄老年人、残疾人士现有的技能,而不是损伤和使其丧失现有的技能。
全国现有800多家康复辅具装配机构,平均每家机构要为1万多名残障对象服务。罗椅民表示,目前,全国各类康复辅具从业人员仅有1万多名,其中包括假肢、矫形器制作师1400多名,平均每2.6万名肢体残疾人才拥有1名制作师。
国产辅具品种少、低端化、缺乏标准
在今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举办的康复辅具产业竞争与创新知识产权论坛上,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,目前,我国康复辅具产业支持体系初步建立,产业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。然而,与发达国家相比,仍然存在专业立法上有所欠缺、研发资金投入不足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、劳动密集型产品多、资本科技密集型产品少等问题。
他指出,当前,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,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,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,也给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
目前,发达国家康复辅具产品有4万余种,我国仅有1600余种,只有约1/4的品种有实际产品。罗椅民表示,目前高端辅具均来源于发达国家,适老辅具产品低端化严重,智能化适老辅具产品刚刚起步,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。
例如,近20多年,我国普通轮椅车市场快速发展,但产品结构单一,缺乏适配性,导致人车不符,舒适度不足,产品价格较低,一般为每部价格500元至1700元,甚至个别产品每部利润空间只有10元。高档电动轮椅和品质好的手动轮椅都是国外产品。
孙燕明 摄
据权威机构统计,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,有11%存在听力下降或耳聋现象,共有2000多万人。其中,中重度耳聋的老年人占35%,共有700多万人。
由于听力衰退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,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,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,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佩戴助听器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。近几年,当其他电子产品不断降价的同时,高档助听器价格却一路攀升,数字助听器已取代模拟助听器。罗椅民表示,目前,每副几百元至1000元的国产助听器鲜少有人问津,每副1万元左右的进口助听器却非常畅销。同时,在全国5000多家助听器验配机构中,大多数为私营验配店,真正形成品牌优势的验配机构极少。因此,建立服务品牌也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。
推动康复辅具纳入基本医保
2016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要坚持市场主导、政府引导,自主创新、开放合作,问题导向、突出重点,统筹兼顾、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,预计到2020年,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。
虽然适老辅具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,但适老辅具市场毕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,使用者大多依赖其才能达到基本生活自理或者部分自理。
徐建中认为,目前,我国康复辅助器具的消费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,缺少系统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贴政策设计。今后,将建议完善政策体系,推动把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、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范围,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补贴制度。
当前,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适老辅具的社会服务体系,实行定点服务供应商制度。罗椅民说,适老辅具服务是一种系统性、连续性、终生化的服务,即对老年人、残障人士潜在功能的评估、使用环境的评估、使用康复辅具适配性的评估。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获得辅具只是康复服务的开始,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过程中提供持续性保障服务。康复辅具并非价格越高越好,也不是功能越强越好,而是最适合才最好。
适老辅具服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:一是救济型阶段,即初级阶段;二是保障型阶段,即发展阶段;三是福利型阶段,即体系化阶段。
罗椅民表示,我国应通过老年人按高龄差出资比例配置的形式,建立老年人初步的适老辅具社会福利配置目录。对于残障人士,可按残障功能适配需求的出资比例配置的形式,建立残障人士基本的康复辅具社会福利配置目录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,逐步调整配置目录和出资比例。
陶立群也表示,为高龄老年人、残障人士配置辅具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,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。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适老辅具的投入,积极推动技术创新,全力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辅具产品,打造一大批知名品牌,满足广大高龄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的消费需求。
我国应大力培育适老辅具专业服务机构,积极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。罗椅民说,目前,适老辅具行业人才队伍匮乏,特别是能将医学、康复、工程、心理学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技术人才极为稀缺。除了应重视培养适老辅具设计人员外,还应强化适老辅具适配专业人员的培养。适老辅具服务如同医疗服务,只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适配,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适老辅具补偿、代偿、适应性功能,才能真正让老年人、残障人士提升生活质量。
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